中文 | English

优秀奖

作品名称:Urban Wetland 同济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系 组长 : 崔沐晗 组员: 龚音嘉 陈蕊
城市湿地系统
--地铁站革新
危机:城市内涝与水资源的浪费
近年来,城市内涝已成为最为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数据显示,在2008-2010年间,中国有超过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现象,这其中也包括上海这座城市。然而,同时,大都市大量的用水量又使人们抽取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引起地面下陷等一系列问题。而在人们使用后排入下水道的水中,很大一部分中水的重复利用价值就这样被忽视了。这部分中水和雨水将有很大的潜力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
因此,我们的项目主要的目标便是采集雨水和中水,以应对城市内涝问题,缓解供水压力。
策略:基于地铁站的城市湿地系统 众所周知,自然湿地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平衡生态的重要作用,它像海绵体一样有极强的吸水和贮水能力,同时它能利用其多孔的土质特性,其中的动植物与微生物净化水质。然而随着城市的建设,自然地面约来越少,从最初的少量硬质铺地,到现在的大量的硬质铺地,城市内部所接收的雨水很难排出,降雨量大的情况下很容易超过排水管道的负荷而形成内涝。基于此我们以地铁站为基地,创造“城市湿地”单元,在单元内完成水的净化,储藏和回用处理。
我们之所以选择地铁站,是因为它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已散布在城市中,形成了网格,每个地铁站有其服务的辐射区,正因此,现存的地铁站便成为了地域性收集雨水和中水的不二选择。这样,地铁站除了作为交通公共设施,同时成为了城市中的生态泵。反过来,水资源的引入也增加了地铁站空间的趣味性,水调节功能可改善地铁站微气候,为其节约能源。
在地铁站空间的设计上,我们并没有像传统方式那样将水处理与地下活动空间所独立开来,而是将他们整合起来并将两个空间——水与人的空间,编织在一起。雨水与中水经过初步净化后流入地铁站内部的多级水处理空间,人流随着水流而向下流动,水流所带来的光影与其内所发生的净化过程为地铁站增加了新的趣味与活力。同时水流作为媒介,引导人流的流动,连接不同层的活动。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整个水的流动过程,从城市中的中水和雨水到初步净化,到地铁站内的生物净化再到地下蓄水空间,净化后的水流由此流出,回填地下水,在生活中再次利用。雨季大量雨水流入蓄水空间,旱季所贮藏的雨水会被喷洒回地面滋润绿地。
3D打印模型和局部放大模型可以看到地铁站的内部空间,白水泥材料的强度与韧度以及其可塑性为我们实现设想提供了可行性,它高防水性的特性也是其成为了分隔水空间与人空间的首选。纯净的白色与纯粹连续的界面,伴随着水中泛出的点点微光,将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地下空间体验。
首页  |  学生作品  |  新闻专区  |  阿尔博波特兰官方网站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